2017年7月2日江干区编外特岗招聘工作人员笔试试卷《公共基础知识》(六)
- 文件附件列表 :
【志远教育——以教育传递正能量】志远教育金牌客服:13221866260(同微信)。志远在这里等您,为您助力公考。
第二 部分 主观题
四、材料分析(10分)
51.请阅读下列材料,并回答相应问题。
材料一:
“十年前的今天,我拼着命生下了儿子;十年前的今天,儿子拼着命来到我身边。每对母子都是这样拼着命才能相见,可是我却没有保护好他。”这样的文字让每一个为人父母者读来动容。2016年8日晚,一篇名为《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,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!》的文章开始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流传。
撰文者自称是北京中关村二小四年级某10岁男孩的妈妈。据她说,11月某日,孩子在学校被两名同班同学欺凌,同学将有厕纸、尿液的垃圾筐扣到孩子头上并嘲笑。事发后,孩子哭着自我清理,却未向老师报告,回到家说起此事时“抖成一团”“嚎啕大哭”,并出现失眠、厌食、易怒、恐惧上学等症状,后被医生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。文中指出,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就被同学起“侮辱性外号”。这位母亲还写道,她向学校及海淀区教委反映此事,恶作剧的两个孩子供认不讳,但一名对方家长觉得“就是孩子淘气”,拒绝道歉,老师定性此事为“就是开了一个过分的玩笑”,并让她放弃“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,让施暴者的家长道歉”等四点诉求。
校园欺凌的话题,再一次引发了社会的集中关注。不久前,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“在其他宿舍偷钱”,留下字条后离家出走;16岁的福州永泰县东洋中学学生小黄遭同班同学围殴至脾脏严重出血……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,暴露出学校、老师、家长、孩子等各方面的应对和处理能力依然严重不足。
材料二:
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5年公布调查报告显示,32.5%的中小学生表示“偶尔会被欺负”,而6.1%的中小学生则表示“经常被欺负”。比例之大令人瞠目,但是,社会对“校园欺凌”的状况普遍缺乏清晰意识,直到“北京”“名校”“校园霸凌”这样的热词叠加在一起,以“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,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”这样的标题在朋友圈流传,公众才开始一片哗然。
2016年在11月1日,《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》发布,意见要求,各地要建立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及时报告制度,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和暴力,学校和家长要及时相互通知,对严重的欺凌和暴力事件,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,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。
材料三:
校园欺凌是个全世界都面临的顽疾,各国相关部门以及学校从不同角度寻找校园欺凌的解决之道。
美国联邦政府由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组成了“联邦预防欺凌委员会”,督促各学校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,并指导各州制定反校园欺凌的法律或政策。如果学校未能对学生相关权利履行保护职责,则由司法部或教育相关部门来一起保护学生的相关权利的实现。目前,全美有约40多个州颁布了反欺凌法,主要针对学校霸凌,把霸凌和其他的骚扰区分开来。在校园枪击案频发的今天,这些法律要求学校职员见到欺凌时必须立即报告和干预,调查并惩罚加害者,通知家长,还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援助,以防欺凌升级到枪击。
日本国会在2013年通过了《校园欺凌预防对策推进法》,法案规定,在学生因遭受霸凌受伤或长期缺课等重大伤害时,学校有义务调查相关事实,并告知学生监护人。该法还规定,当欺凌行为被认定有可能对学生身体或者财产造成重大侵害时,学校有义务报警。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学校教职员工接受相关培训,还将应对校园霸凌的表现纳入教师的评估系统。文科省还会组织学生会和儿童协会开展道德教育和交流活动,并举行面向监护人的科普讲座。
2003年,澳大利亚相关政府部门根据常见的校园欺凌、暴力、骚扰等问题,制定了《国家安全学校框架》(NSSF)。分别从学生群体、教师群体、学校管理层、校本政策、校园文化、校本课程等9个方面制定了安全校园建设的核心标准。
请根据上述材料,结合实际,谈谈如何有效实现校园零欺凌。
推荐资料:
更多考试信息请关注:浙江志远教育官网(www.zyhtedu.org/zj/
电话: 13221866260(同微信)
QQ:287772222
QQ群:111506306(加群免费领资料)
地址:浙江省乐清市一棵树文化创意园一楼(宋湖路17号)
志远教育,让您的起点与众不同!祝各位亲爱的考生圆梦2019!